淨土文類聚鈔(親鸞聖人,漢文原典)

親鸞聖人於80歲時所撰之漢文著述《淨土文類聚鈔》(1252年) 

夫:無礙難思光耀,滅苦證樂;萬行圓備嘉號,消障除疑

末代教行,專應修此;濁世目足,必可勤斯。

爾者:受行最勝弘誓,而捨穢欣淨;奉持如來教敕,而報恩謝德。

爰片州愚禿:歸印度西蕃論說,仰華漢日域師釋;敬信真宗教行證,特知佛恩叵窮盡。

明用淨土文類聚矣。

然,言「」者:則《大無量壽經》也。

斯經大意者:彌陀超發於誓,廣開法藏,致哀凡小,選施功德之寶;釋迦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誠是:如來興世之真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十方稱讚之正教也。

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

言「」者:則「利他圓滿大行」也,即是出於「諸佛諮嗟之願」,復名「諸佛稱名之願」,亦可名「往相正業之願」。

然,「本願力回向」,有二種相:

一者「往相」,二者「還相」。

就「往相」:

有「大行」,亦有「淨信」。

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

斯行「遍攝一切行」,極速圓滿,故名「大行」,是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

「願成就文」經言:「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往不退轉。」

又言,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龍樹菩薩《十住毘婆娑論》云:「若人欲疾得,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天親菩薩《淨土論》云:「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聖言論說特用知:非凡夫回向行,是大悲回向行,故名不回向。

誠是:選擇攝取之本願,無上超世之弘誓,一乘真妙之正法,萬善圓修之勝行也。

《經》言「乃至」者:兼上下略中之言。

言「一念」者:即是專念,專念即是一聲,一聲即是稱名,稱名即是憶念,憶念即是正念,正念即是正業也。

復「乃至一念」者:是更非言觀相功德遍數等之一念,就獲得往生心行時節延促,言「乃至一念」也,應知。

言「淨信」者:則「利他深廣信心」也,即是出於「念佛往生之願」,亦名「至心信樂之願」,復可名「往相信心之願」。

然薄地凡夫,底下群生,淨信叵獲,極果叵證也。

何以故?

不由往相回向故,由所纏縛疑網故;乃由如來加威力故,博因大悲廣慧力故。

獲清淨真實信心,是心不顛倒,是心不虛偽。

信知無上妙果不難成,真實淨信實難得;獲真實淨信,得大慶喜心。

得大慶喜心,《經》言:「其有至心,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又《經》言:「是人即是大威德者。」亦說:廣大勝解者。

誠是:除疑獲德之神方,極速圓融之真詮,長生不死之妙術,威德廣大之淨信也。

爾者:若行若信,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回向成就,非無因他因有也,應知。

言「證」者:則「利他圓滿妙果」也。

即是出於「必至滅度之願」,亦名「證大涅涅槃之願」,亦可名「往相證果之願」。

即是清淨真實、至極畢竟無生也。

無上涅槃願成就文,《經》言:

「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所以者何?

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又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又言:「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聖言明知:煩惱成就凡夫,生死罪濁群萌,獲往相心行,即住大乘正定之聚。

住正定聚必至滅度,必至滅度即是常樂,常樂即是大涅槃,大涅槃即是利他教化地果。

是身即是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即是畢竟平等身,畢竟平等身即是寂滅,寂滅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也。

爾者:若因若果,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回向成就。因淨故果亦淨也,應知。

二言「還相回向」者:則「利他教化地益」也。

即是出於「必至補處之願」,亦名「一生補處之願」,亦可名「還相回向之願」。

願成就文,《經》言:「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聖言明知:大慈大悲弘誓,廣大難思利益。

乃入煩惱稠林,開導諸有;則遵普賢之德,悲引群生。

爾者:若往若還,無有一事非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回向成就也,應知。

是以:淨土緣熟,調達闍王興逆害;濁世機憫,釋迦韋提選安養。

倩思彼,靜念此:達多闍世,博施仁慈;彌陀釋迦,深顯素懷。

依之:論主宣佈廣大無礙淨信,普遍開化雜染堪忍群生;宗師顯示往還大悲回向,殷勤弘宣他利利他深義。

聖權化益,偏為利一切凡愚;廣大心行,唯欲引逆惡闡提。

今庶道俗等:大悲願船,清淨信心而為順風;無明暗夜,功德寶珠而為大炬。

心昏識寡,敬勉斯道;惡重障多,深崇斯信。

噫!弘誓強緣,多生難值;真實淨信,億劫叵獲。

遇獲信心,遠慶宿緣。

若也此回覆蔽疑網,更必逕歷曠劫多生。

攝取不舍之真理,超捷易往之教敕,聞思莫遲慮。

慶哉!愚禿仰惟:樹心弘誓佛地,流情難思法海。

歎所聞,慶所獲。

採集真言,鈔出師釋。

專念無上尊,特報廣大恩。

因茲披閱曇鸞菩薩《注論》言:「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後。

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

信知佛恩深重,作「念佛正信偈」曰:

西方不可思議尊,法藏菩薩因位中,

超發殊勝本弘誓,建立無上大悲願。

思惟攝取經五劫,菩提妙果酬上願,

滿足本誓歷十劫,壽命延長莫能量。

慈悲深遠如虛空,智慧圓滿如巨海,

清淨微妙無邊刹,廣大莊嚴等具足。

種種功德悉成滿,超逾十方諸佛國,

普放難思無礙光,能破無明大夜暗。

智光明朗開慧眼,名聲靡不聞十方,

如來功德唯佛知,集佛法藏施凡愚。

彌陀佛日普照耀,已能雖破無明暗,

貪愛瞋嫌之雲霧,常覆清淨信心天。

譬猶如日月星宿,雖覆煙霞雲霧等,

其雲霧下明無暗,信知超日月光益。

必至無上淨信曉,三有生死之雲晴,

清淨無礙光耀朗,一如法界真身顯。

發信稱名光攝護,亦獲現生無量德,

無邊難思光不斷,更無隔時處諸緣。

諸佛護念真莫疑,十方同稱讚悅可,

惑染逆惡齊皆生,謗法闡提回皆往。

當來之世經道滅,特留此經住百歲,

如何疑惑斯大願,唯信釋迦如實言。

印度西天之論家,中夏日域之高僧,

開大聖世雄正意,如來本誓明應機。

釋迦如來楞伽山,為眾告命南天竺,

龍樹菩薩興出世,悉能摧破有無見。

宣說大乘無上法,證歡喜地生安樂,

造十住毘婆娑論,難行險路特悲憐。

易往大道廣開示,應以恭敬心執持,

稱名號疾得不退,信心清淨即見佛。

天親菩薩作論說,依修多羅顯真實,

光闡橫超本弘誓,演暢不可思議願。

由本願力回向故,為度具縛彰一心,

歸入功德大寶海,必獲入大會眾數。

得至蓮華藏世界,即證寂滅平等身,

遊煩惱林現神通,入生死園示應化。

曇鸞大師梁蕭王,常向鸞方菩薩禮,

三藏流支授淨教,焚燒仙經歸樂邦。

天親菩薩論注解,如來本願顯稱名,

往還回向由本誓,煩惱成就凡夫人。

信心開發即獲忍,證知生死即涅槃,

必到無量光明土,諸有眾生皆普化。

道綽決聖道難證,唯明淨土可通入,

萬善自力貶勤修,圓滿德號勸專稱。

三不三信誨殷勤,像末法滅同悲引,

一生造惡遇弘誓,至安養界證妙果。

善導獨明佛正意,深藉本願興真宗,

矜哀定散與逆惡,光明名號示因緣。

入涅槃門值真心,必獲於信喜悟忍,

得難思議往生人,即證法性之常樂。

源信廣開一代教,偏歸安養勸一切,

依諸經論撰教行,誠是為濁世目足。

決判得失於專雜,回入念佛真實門,

唯定淺深於執心,報化二土正辨立。

源空曉了諸聖典,憐湣善惡凡夫人,

真宗教證興片州,選擇本願施濁世。

還來生死流轉家,決以疑情為所止,

速入寂靜無為樂,必以信心為能入。

論說師釋共同心,拯濟無邊極濁惡,

道俗時眾皆悉共,唯可信斯高僧說。

60行120句偈頌已畢

問:念佛往生願已發「三心」,論主何以故言「一心」?

答:為令愚鈍眾生易覺知故,論主合三為一歟!

言「三心」者:一者至心,二者信樂,三者欲生。

私以字訓窺論意,合三應一。

其意何者:

一者「至心」:「至」者:真、誠;「心」者:種、實。

二者「信樂」:「信」者:真、實、誠、滿、極、成、用、重、審、驗;「樂」者:欲、願、慶、喜、樂。

三者「欲生」:「欲」者:願、樂、覺、知;「生」「者:成、興也。

爾者:「至心」即是:誠種真實之心,故無有疑心。

「信樂」即是:真實誠滿之心,極成用重之心,欲願審驗之心,慶喜樂之心,故無有疑心。

「欲生」即是:願樂之心,覺知成興之心。

故三心皆共真實而無疑心,無疑心故三心即一心。

字訓如斯,可思擇之。

復言「三心」者:

一者「至心」:斯心即是如來至德圓修滿足真實之心,阿彌陀如來以真實功德回施一切,即以名號為至心體。

然十方眾生,穢惡污染無清淨心,虛假雜毒無真實心。是以如來因中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無有非清淨真實心。

如來以清淨真心,回向諸有眾生。

《經》言: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忍力成就,不計眾苦。

少欲知足,無染恚癡。

三昧常寂,智慧無礙。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和顏愛語,先意承問。

勇猛精進,志願無倦。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聖言明知:今斯心是如來清淨廣大至心,是名真實心,至心即是大悲心,故無有疑心。

二者「信樂」:即是以真實心為信樂體。

然具縛群萌,穢濁凡愚,無清淨信心,無真實信心。

是故真實功德難值,清淨信樂難叵獲得。

依之窺釋意:愛心常起能汙善心,瞋嫌之心能燒法財。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灸頭燃,眾名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以此雜毒之善回向彼淨土,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彼如來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刹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故,疑蓋無雜。

如來以清淨真實信樂,回向諸有眾生。

本願成就文,《經》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

聖言明知:今斯心即是本願圓滿清淨真實信樂,是名信心,信心即是大悲心,故無有疑蓋。

三者「欲生」:即以清淨真實信心為欲生體。

然流轉輪回凡夫,曠劫多生群生,無清淨回向心,亦無真實回向心。

是以如來因中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乃至一念一刹那,無有非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

故如來以清淨真實欲生心,回向諸有眾生。

本願成就文,《經》言:「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聖言明知:今斯心是如來大悲招喚諸有眾生之教敕,即以大悲之欲生心,是名「回向」。

三心皆是大悲回向心故,清淨真實,疑蓋無雜,故一心也。

依之披師釋(善導《散善義》)云: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又言:中間白道者,即喻貪。

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

仰蒙釋迦發遣,又藉彌陀招喚,不顧水火二河,乘彼願力之道。

是知:「能生清淨願心」,是非凡夫自力心,大悲回向心,故言「清淨願心」。

爾者:「一心正念」者:「正念」即是稱名,稱名即是念佛。

「一心」即是深心,深心即是堅固深信,堅固深信即是真心,真心即是金剛心,金剛心即是無上心,無上心即是淳一相續心,淳一相續心即是大慶喜心。

獲大慶喜心,是心違三不,是心順三信。

是心即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即是真實信心,真實信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安樂淨土心。

是心即是畢竟平等心,是心即是大悲心。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名「如實修行相應」也,應知。「三心即一心」之義答竟。

又問:大經三心與觀經三心,一異云何?

答:兩經三心,即是一也。

何以得知?

宗師「善導」釋云:至誠心中云:「至」者真,「誠」者實。

就人就行立信中云: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是名正定之業。

又云:深心即是真實信心。

回向發願心中云:此心深信,由若金剛。

明知:一心是信心,專念即正業。

一心之中攝至誠回向之二心。

向問中答竟。

又問:以前二經三心與小經執持,一異云何?

答:經言「執持名號」,「執」者:心堅牢而不移;「持」者:名不散不失。

故曰「不亂」。

執持即一心,一心即信心。

然則執持名號之真說,一心不亂之誠言,必可歸之,特可仰之。

論家宗師,開淨土真宗,導濁世邪偽。

三經大綱,雖有隱顯,「一心」為能入,故《經》始稱「如是」。

論主建言「一心」,即是彰「如是」之義。

今披宗師解云:言「如意」者有二種:

一者如眾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

二者如彌陀之意:五眼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三輪開悟,各益不同也。

又言: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明知:緣二尊大悲,獲一心佛因。

當知斯人:稀有人,最勝人也。

然流轉愚夫,輪回群生,信心無起,真心無起。

是以《經》言: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亦說:一切世間,極難信法。

誠知:大聖世尊,出興於世,大事因緣:

顯悲願真利,為如來直說,示凡夫即生,為大悲宗致。

因茲,窺諸佛教意:

三世諸如來,出世正本意,唯說阿彌陀,不可思議願。

常沒凡夫人,緣願力回向,

聞真實功德,獲無上信心。

則得大慶喜,獲不退轉地,

不令斷煩惱,速證大涅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真宗交流園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