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行信證》御釋文

顯淨土眞實教行證文類序(總序)

竊以: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

無礙光明,破無明暗惠日。

然則:

淨邦緣熟,調達闍世興逆害;

淨業機彰,釋迦韋提選安養。

斯乃:

權化仁,齊救濟苦惱群萌;

世雄悲,正欲惠逆謗闡提。

故知:

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

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

爾者:

凡小易修真教,愚鈍易往捷徑,大聖一代教,無如是之德海。

捨穢忻淨,迷行惑信,心昏識寡,惡重障多,特仰如來發遣,必歸最勝直道。

專奉斯行,唯崇斯信。

噫!

弘誓強緣,多生叵值;

真實淨信,億劫叵獲。

遇獲行信,遠慶宿緣。

若也!

此迴覆蔽疑網,更復逕歷曠劫;

誠哉!

攝取不捨真言,超世稀有正法。

聞思莫遲慮。

爰愚禿釋親鸞,慶哉!

西蕃月支聖典,東夏日域師釋,難遇今得遇,難聞已得聞。

敬信真宗教行證,特知如來恩德深。

斯以慶所聞,歎所獲矣!

 

第一卷  顯淨土真實「教」

《大無量壽經》:

真實之教,淨土真宗

謹按「淨土真宗」,有二種迴向:

一者,往相,二者,還相。

就「往相迴向」,有「真實教.行.信.證」。

夫顯「真實教」者,則《大無量壽經》是也。

斯經大意者:

彌陀超發於誓,廣開法藏,致哀凡小,選施功德之寶;

釋迦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是以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

何以得知出世大事?

爾者,則此顯「真實教」明證也。

誠是:

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

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

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應知。

 

第二卷  顯淨土真實「行」

「諸佛稱名」之願:

淨土「真實之行」,「選擇本願之行」。

謹按「往相迴向」,有「大行」,有「大信」。

「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

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

然斯行者,出於「大悲願」,即是名「諸佛稱揚之願」,復名「諸佛稱名之願」,復名「諸佛諮嗟之願」,亦可名「往相迴向之願」,亦可名「選擇稱名之願」也。

諸佛稱名之願

爾者:

「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

「正業」,則是念佛;

「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也,

可知。

爾者,「南無」之言「歸命」:

「歸」,言「至」也;又歸,「說」也;

「說」字(悅音),又歸「說」也;

「說」字(稅音,悅、稅二音:告也,述也,宣述人意也。)

「命」言(業也,招引也,使也,教也,道也,信也,計也,召也)

是以「歸命」者:「本願招喚之敕命」也。

言「發願回向」者:如來已發願,回施「眾生行」之心也。

言「即是其行」者:即「選擇本願」是也。

言「必得往生」者:彰獲至不退位也。

《經》言:

「即得」;釋云:「必定」。

「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克之極促也。

「必」言(審也,然也,分極也。):金剛心成就之貌也。

明知:是非凡聖自力之行,故名「不回向之行」也。

大小聖人、重輕惡人,皆同齊應歸,選擇大寶海,念佛成佛。

是以:

爾者,獲真實行信者,心多歡喜故,是名「歡喜地」

,是喻初果者。初果聖者,尚睡眠懶惰,不至二十九有。何況十方群生海,歸命斯行信者,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佛」,是曰「他力」。

是以龍樹大士(《易行品》)曰,「即時入必定」。

曇鸞大師(《論註》)云,「入正定聚之數」。

仰可憑斯,專可行斯也。

良知:

無「德號慈父」,能生「因」闕;

無「光明悲母」,所生「緣」乖。

能所因緣,雖可和合,「非信心業識,無到光明土」。

真實信業識,斯則為內因;

光明名父母,斯則為外緣。

內外因緣和合,得證報土真身。

故宗師(善導《往生禮讚》)言:「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又云(法照《五會法事讚》),「念佛成佛,是真宗」。

又云(善導《散善義》),「真宗叵遇」也,可知。

凡就「往相」回向行信,「行」則有一念,亦「信」有一念。

言「行之一念」者,謂就稱名遍數,顯開選擇易行至極。

故:《經》言「乃至」,釋曰「下至」。「乃」、「下」,其言雖異,其意惟一也。

復「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

言「大利」者,對小利之言。

言「無上」者,對有上之言也。

信知:

「大利無上」者,一乘真實之利益也;

「小利有上」者,則是八萬四千假門也。

《釋》云:

「專心」者,即一心,形無二心也;

云「專念」者,即一行,形無二行也。

今彌勒付囑之「一念」,即是一聲;

「一聲」,是一念。

「一念」,即是一行;

「一行」,即是正行;

「正行」,即是正業;

「正業」,即是正念;

「正念」,即是「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

爾者:

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眾禍波轉,即破無明暗,速到無量光明土,證大般涅槃,遵普賢之德也,可知。

斯乃顯「真實行」明證。

誠知:

選擇攝取之本願,超世稀有之勝行,圓融真妙之正法,至極無礙之大行也,可知。

言「他力」者:「如來本願力」也。

言「一乘海」者:

「一乘」者,大乘;大乘者,佛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菩提者,即是涅槃界;

涅槃界者,即是究竟法身;

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

無異如來,無異法身,如來即法身。

究竟一乘者,即是無邊不斷。

大乘無有二乘、三乘,

二乘、三乘者,入於一乘。

一乘者,即「第一義乘」,唯是「誓願一佛乘」也。

 

爾者,斯等覺悟,皆以安養淨剎之大利,佛願難思之至德也。

言「海」者,從久遠已來,轉凡聖所修、雜修,雜善川水,轉逆謗闡提、恆沙無明海水;

成本願大悲智慧真實、恆沙萬德大寶海水,喻之「如海」也。

良知:

如《經》(源信《往生要集》)說言「煩惱冰解,成功德水」。

「願海」者:

不宿二乘、雜善、中下屍骸,何況宿人天虛假、邪偽善業、雜毒雜心屍骸乎?

故:(二教48對)然就教,念佛諸善,比校對論:

有難易對、頓漸對、橫豎對、超涉對、順逆對、大小對、多少對、勝劣對、親疏對、近遠對、深淺對、強弱對、重輕對、廣狹對、純雜對、徑迂對、捷遲對、通別對、不退退對、直辯因明對、名號定散對、理盡非理盡對、勸無勸對、無間間對、斷不斷對、相續不續對、無上有上對、上上下下對、思不思議對、因行果德對、自說他說對、回不回向對、護不護對、證不證對、讚不讚對、付囑不付囑對、了不了教對、機堪不堪對、選不選對、真假對、佛滅不滅對、法滅不滅對、利不利對、自力他力對、有願無願對、攝不攝對、入定聚不入對,斯義如斯。

然按本願一乘海,圓融滿足,極速無礙,絕對不二之教也。

二機11對)亦就機對論:

有信疑對、善惡對、正邪對、是非對、實虛對、真偽對、淨穢對、利鈍對、奢促對、豪賤對、明暗對,斯義如斯。

然按一乘海之機,金剛信心,絕對不二之機也,可知。

一乘海釋文)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

何以故?

誓願不可思議故。

悲願喻如太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

猶如大車,普能運載諸凡聖故;

猶如妙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

如善見藥王,能破一切煩惱病故;

猶如利劍,能斷一切憍慢鎧故;

如勇將幢,能伏一切諸魔軍故;

猶如利鋸,能截一切無明樹故;

猶如利斧,能伐一切諸苦枝故;

如善知識,解一切生死縛故;

猶如導師,善令知凡夫出要道故;

猶如湧泉,出智慧水無窮盡故;

猶如蓮華,不染一切諸罪垢故;

猶如疾風,能散一切諸障霧故;

猶如好蜜,圓滿湧泉功德味故;

猶如正道,令諸群生入智城故;

猶如磁石,吸本願因故;

如閻浮檀金,映奪一切有為善故;

猶如伏藏,能攝一切諸佛法故;

猶如大地,三世十方一切如來出生故;

如日輪光,破一切凡愚癡暗出生信樂故;

猶如君王,勝出一切上乘人故;

猶如嚴父,訓導一切諸凡聖故;

猶如悲母,長生一切凡聖報土真實因故;

猶如乳母,養育守護一切善惡往生人故;

猶如大地,能持一切往生故;

猶如大水,能滌一切煩惱垢故;

猶如大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猶如大風,普行世間無所礙故。

能出「三有」繫縛城,能閉「二十五有」門;

能得真實報土,能辨邪正道路,能竭愚癡海,能流入願海;

乘一切智船,浮諸群生海;

圓滿福智藏,開顯方便藏。

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也。

凡就誓願,有真實行、信,亦有方便行、信。

其「真實行願」者:「諸佛稱名願」;

其「真實信願」者:「至心信樂願」。

斯乃「選擇本願之行信」也。

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

「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也;

「佛土」者:則「報佛報土」也。

斯乃「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意也。

是以為知恩報德,披宗師釋言:

爾者,歸大聖真言,閱大祖解釋,信知佛恩深遠,作「正信念佛偈」曰

歸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

法藏菩薩因位時,在世自在王佛所

睹見諸佛淨土因,國土人天之善惡

建立無上殊勝願,超發稀有大弘誓

五劫思惟之攝受,重誓名聲聞十方

普放無量無邊光,無礙無對光炎王

清淨歡喜智慧光,不斷難思無稱光

超日月光照塵剎,一切群生蒙光照

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

成等覺正大涅槃,必至滅度願成就

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五濁惡時群生海,應信如來如實言

能發一念喜愛心,不斷煩惱得涅槃

凡聖逆謗齊回入,如眾水入海一味

攝取心光常照護,已能雖破無明暗

貪愛嗔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雲霧,雲霧之下明無暗

獲信見敬大慶喜,即橫超截五惡趣

一切善惡凡夫人,聞信如來弘誓願

佛言廣大勝解者,是人名芬陀利華

彌陀佛本願念佛,邪見憍慢惡眾生

信樂受持甚以難,難中之難無過斯

印度西天之論家,中夏日域之高僧

顯大聖興世正意,明如來本誓應機

釋迦如來楞伽山,為眾告命南天竺

龍樹大士出於世,悉能摧破有無見

宣說大乘無上法,證歡喜地生安樂

顯示難行陸路苦,信樂易行水道樂

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

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

天親菩薩造論說,歸命無礙光如來

依修多羅顯真實,光闡橫超大誓願

廣由本願力回向,為度群生彰一心

歸入功德大寶海,必獲入大會眾數

得至蓮華藏世界,即證真如法性身

游煩惱林現神通,入生死園示應化

本師曇鸞梁天子,常向鸞處菩薩禮

三藏流支授淨教,焚燒仙經歸樂邦

天親菩薩論註解,報土因果顯誓願

往還回向由他力,正定之因唯信心

惑染凡夫信心發,證知生死即涅槃

必至無量光明土,諸有真實皆普化

道綽決聖道難證,唯明淨土可通入

萬善自力貶勤修,圓滿德號勸專稱

三不三信誨殷勤,像末法滅同悲引

一生造惡值弘誓,至安養界證妙果

善導獨明佛正意,矜哀定散與逆惡

光明名號顯因緣,開入本願大智海

行者正受金剛心,慶喜一念相應後

與韋提等獲三忍,即證法性之常樂

源信廣開一代教,偏歸安養勸一切

專雜執心判淺深,報化二土正辨立

極重惡人唯稱佛,我亦在彼攝取中

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

本師源空明佛教,憐湣善惡凡夫人

真宗教證興片州,選擇本願弘惡世

還來生死輪轉家,決以疑情為所止

速入寂靜無為樂,必以信心為能入

弘經大士宗師等,拯濟無邊極濁惡

道俗時眾共同心,唯可信斯高僧說

  

《顯淨土真實信文類》序

 【別序】

夫以:

獲得信樂,發起自如來選擇願心;

開闡真心,顯彰從大聖矜哀善巧。

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師;

沉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

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真信。

爰愚禿釋親鸞,信順諸佛如來真說,披閱論家、釋家宗義。

廣蒙三經光澤,特開一心華文。

且至疑問,遂出明證。

誠念佛恩深重,不恥人倫哢言。

忻淨邦徒眾,厭穢域庶類,雖加取捨,莫生譭謗矣!

  

第三卷  顯淨土真實「信」

至心信樂之願:正定聚之機

謹按往相回向,有大信。大信心者,則是:

長生不死之神方,忻淨厭穢之妙術,

選擇回向之直心,利他深廣之信樂,

金剛不壞之真心,易往無人之淨信,

心光攝護之一心,稀有最勝之大信,

世間難信之捷徑,證大涅槃之真因,

極速圓融之白道,真如一實之信海也。

斯心即是出於「念佛往生之願」,斯大願名「選擇本願」,亦名「本願三心之願」,復名「至心信樂之願」,亦可名「往相信心之願」也。

然常沒凡愚,流轉群生,無上妙果不難成,真實信樂實難獲。

何以故?

乃由如來加威力故,博因大悲廣慧力故。

遇獲淨信者,是心不顛倒,是心不虛偽。

是以極惡深重眾生,得大慶喜心,獲諸聖尊重愛也。

爾者,若行若信,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回向成就,非無因他因有也,可知。

問:如來本願,已發至心、信樂、欲生誓,何以故論主(天親)言「一心」也?

答:為令愚鈍眾生易瞭解,彌陀如來雖發三心,涅槃真因,唯以信心,是故論主合三為一歟。

私窺三心字訓,三即合一,其意何者?

言「至心」者,「至」者即是真也,實也,誠也。

「心」者即是種也,實也。

言「信樂」者,「信」者即是真也,實也,誠也,滿也,極也,成也,用也,重也,審也,驗也,宣也,忠也。

「樂」者即是欲也,願也,愛也,悅也,歡也,喜也,賀也,慶也。

言「欲生」者,「欲」者即是願也,樂也,覺也,知也。

「生」者即是成也,作也,為也,興也。

明知:

「至心」即是真實誠種之心,故疑蓋無雜也。

「信樂」即是真實誠滿之心,極成用重之心,審驗宣忠之心,欲願愛悅之心,歡喜賀慶之心,故疑蓋無雜也。

「欲生」即是願樂覺知之心,成作為興之心,大悲回向之心,故疑蓋無雜也。

今按三心字訓,真實心而虛假無雜,正直心而邪偽無雜。

真知:

疑蓋無間雜故,是名「信樂」。

信樂即是一心,一心即是真實信心,是故論主建言「一心」也,應知。

又問:如字訓,論主意,以三為一義,其理雖可然。

為愚惡眾生,阿彌陀如來,已發三心願,云何思念也?

答:佛意難測,雖然竊推斯心:

一切群生海,自從無始已來,乃至今日至今時,

穢惡污染,無清淨心;

虛假諂偽,無真實心。

是以如來悲憫一切苦惱眾生海,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一念一剎那,無不清淨,無不真心。

如來以清淨真心,成就圓融無礙,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至德,

以如來至心,回施諸有一切煩惱、惡業、邪智群生海,

則是彰利他真心,故疑蓋無雜,斯至心則是至德尊號為其體也。

是以:

爾者,大聖真言、宗師釋義,

信知:

斯心則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一乘大智願海,回向利益他之真實心,是名「至心」。

既言「真實」,言「真實」者:

《釋》(散善義)云:「不簡內外、明暗」。

「內外」者,「內」者即是出世,「外」者即是世間;

「明暗」者,「明」者即是出世,「暗」者即是世間;

又復「明」者即智明,「暗」者即無明也。

次言信樂者:

則是如來滿足大悲、圓融無礙信心海。

是故疑蓋無有間雜,故名「信樂」。

即以利他回向之至心,為信樂體也。

然從無始已來,一切群生海,流轉無明海,沉沒諸有輪,繫縛眾苦輪,無清淨信樂,法爾無真實信樂。

是以無上功德,難叵值遇,最勝淨信,難叵獲得。

一切凡小,一切時中,貪愛之心常能汙善心,嗔憎之心常能燒法財;

急作急修如灸頭燃,眾名「雜毒雜修之善」,亦名「虛假諂偽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以此虛假雜毒之善,欲生無量光明土,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如來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乃至一念一剎那,疑蓋無雜;

斯心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如來悲憐苦惱群生海,以無礙廣大淨信,回施諸有海,是名利他真實信心。

本願信心願成就文:

次言「欲生」者:

則是「如來招喚諸有群生之敕命」;

即「以真實信樂,為欲生體」也。

誠是非大小、凡聖、定散、自力之回向,故名「不回向」也。

然微塵界有情,流轉煩惱海,漂沒生死海,無真實回向心,無清淨回向心。

是故如來矜哀一切苦惱群生海,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乃至一念一剎那,回向心為首,得成就大悲心。

故以「利他真實欲生心,回施諸有海──「欲生」即是「回向心」。

斯則大悲心,故疑蓋無雜。

是以本願欲生心成就文:

真知:二河譬喻,言「白道四、五寸」者。

「白道」者:「白」之言,對「黑」也。

「白」者:即是選擇攝取之白業,往相回向之淨業也。

「黑」者:即是無明煩惱之黑業,二乘人天之雜善也。

「道」之言,對「路」。

「道」者:則是「本願一實之直道」,「大般涅槃無上之大道」也。

「路」者:則是二乘、三乘、萬善諸行之小路也。

言「四、五寸」者:喻眾生「四大」、「五陰」也。

言「能生清淨願心」者:獲得「金剛真心」也。

「本願力回向大信心海」故,不可破壞,喻之如金剛也。

信知:「至心」、「信樂」、「欲生」,其言雖異,其意惟一。

何以故?

三心已「疑蓋無雜」。

故「真實一心」,是名「金剛真心」;

「金剛真心」,是名「真實信心」。

真實信心,必具名號;

名號未必具「願力信心」也。

是故論主(天親)建言:「我一心」。

又言:「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凡按大信海者:

不簡貴賤緇素,不謂男女老少,不問造罪多少,不論修行久近;

非行非善,非頓非漸,非定非散,非正觀非邪觀,非有念非無念,非尋常非臨終,非多念非一念,唯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信樂也。

喻如阿伽陀藥,能滅一切毒;

如來誓願藥,能滅智愚毒也。

然就「菩提心」,有二種:

一者,「豎」;二者,「橫」。

又就「豎」,復有二種:

一者,「豎超」,二者,「豎出」。

「豎超」、「豎出」,明權實、顯密、大小之教,歷劫迂回之菩提心、自力金剛心、菩薩大心也。

亦就「橫」,復有二種:

一者,「橫超」,二者,「橫出」。

「橫出」者:正雜、定散、他力中之自力菩提心也。

「橫超」者:斯乃「願力回向之信樂」,是曰「願作佛心」。

「願作佛心」,即是「橫大菩提心」,是名「橫超金剛心」也。

橫、豎菩提心,其言一,而其心雖異。

入真為正要,真心為根本,邪雜為錯,疑情為失也。

忻求淨剎道俗,深了知「信不具足」之金言,永應離「聞不具足」之邪心也。

阿彌陀如來,號真實明、平等覺、難思議、畢竟依、大應供、大安慰、無等等、不可思議光。

夫按「真實信樂」,信樂有一念。

「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克」之極促,彰「廣大難思慶心」也。

是以:

然《經》言,「聞」者:眾生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

言「信心」者:則「本願力回向」之信心也。

言「歡喜」者:形、身、心悅豫之貌也。

言「乃至」者:攝多少之言也。

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

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

獲得金剛真心者:橫超五趣、八難道,必獲現生十種益。

何者為十:

一者,冥眾護持益;二者,至德具足益;

三者,轉惡成善益;四者,諸佛護念益;

五者,諸佛稱讚益;六者,心光常護益;

七者,心多歡喜益;八者,知恩報德益;

九者,常行大悲益;十者,入正定聚益也。

宗師(善導)云:「專念」,即是「一行」。

云:「專心」,即是「一心」也。

然者,

「願成就一念」,即是專心;

「專心」,即是深心;

「深心」,即是深信;

「深信」,即是堅固深信;

「堅固深信」,即是決定心;

「決定心」,即是無上上心;

「無上上心」,即是真心;

「真心」,即是相續心;

「相續心」,即是淳心;

「淳心」,即是憶念;

「憶念」,即是真實一心;

「真實一心」,即是大慶喜心;

「大慶喜心」,即是真實信心;

「真實信心」,即是金剛心;

「金剛心」,即是願作佛心;

「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

「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安樂淨土心」。

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是心即是「由無量光明慧生」故。

「願海平等」,故發心等;

「發心等」,故道等;

「道等」,故「大慈悲等」;

「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

故知,

「一心」,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

「三心」,即「一心」;

「一心」,即「金剛真心」之義答竟,可知。

言「橫超、斷四流」者:

「橫超」者,橫者,對「豎超」、「豎出」;

「超」者,對「迂」、對「回」之言。

「豎超」者:大乘真實之教也。

「豎出」者:大乘權方便之教,二乘、三乘迂回之教也。

「橫超」者:即「願成就一實圓滿之真教、真宗」是也。

亦復有「橫出」:即三輩、九品、定散之教,化土、懈慢、迂回之善也。

大願清淨報土,不云品位階次;一念須臾頃,速疾超證無上正真道,故曰「橫超」也。

言「斷」者:發起「往相一心」故,無生而當受生,無趣而更應到趣。

已六趣、四生,因亡果滅,故即頓斷絕三有生死,故曰「斷」也。

「四流」者:則「四暴流」,又生、老、病、死也。

言「真佛弟子」者:

「真」言,對偽、對假也;

「弟子」者,釋迦諸佛之弟子,金剛心行人也。

由斯信、行,必可「超證」大涅槃,故曰「真佛弟子」。

真知:

彌勒大士,窮「等覺金剛心」故,龍華三會之曉,當極無上覺位;

念佛眾生,窮「橫超金剛心」故,臨終一念之夕,超證大般涅槃。

故曰「便同」也。

加之,獲金剛心者,則與韋提等,即可獲得「喜、悟、信」之忍。

是則「往相回向」之「真心徹到」故,藉「不可思議之本誓」故也。

言「假」者:即是聖道諸機,淨土定、散機也。

言「偽」者:則六十二見、九十五種之邪道是也。

誠知:悲哉!愚禿鸞!

沉沒於愛欲廣海,迷惑於名利大山;

不喜入「定聚之數」,不快近「真證之證」。可恥可傷矣!

夫佛說難治機:

是以,今據大聖真說:

「難化三機」、「難治三病」者,憑「大悲弘誓」,歸利他信海,矜哀斯治,憐憫斯療;

喻如醍醐妙藥,療一切病。

濁世庶類、穢惡群生,應求念金剛不壞真心,可執持「本願醍醐妙藥」也,應知。

夫據諸大乘說「難化機」,

今《大經》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或(《如來會》)言「唯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觀經》明:五逆往生,不說謗法。

《涅槃經》說:難治機與病。

斯等真教,云何思量耶?

報導:

言「五逆」者,若依淄州(慧沼《最勝王經疏》):五逆有二:

一者「三乘五逆」:謂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者故思殺羅漢,四者倒見破和合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

以背恩田福田故,名之為「逆」。

犯此逆者,身壞命終,必定墮無間地獄,一大劫中受無間苦,名「無間業」。

二者「大乘五逆」:如《薩遮尼乾子經》說:

一者破壞塔,焚燒藏經,及以盜用三寶財物。二者謗三乘法,言非聖教,障破留難,隱蔽落藏。三者一切出家人,若有戒、無戒、破戒、打罵呵責,說過禁閉,還俗驅使,債調斷命。四者殺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五者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不善業。 

 

第四卷  顯淨土真實「證」

必至滅度之願:難思議往生

謹顯「真實證」者,則是「利他圓滿之妙位」,「無上涅槃之極果」也。

即是出於「必至滅度之願」,亦名「證大涅槃之願」也。

然煩惱成就凡夫,生死罪濁群萌,獲「往相回向」心行,即時入「大乘正定之數」。

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

必至滅度,即是常樂,

常樂,即是畢竟寂滅;

寂滅,即是無上涅槃,

無上涅槃,即是無為法身;

無為法身,即是實相,

實相,即是法性;

法性,即是真如,

真如,即是一如。

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

必至滅度願文:

夫案「真宗教.行.信.證」者,「如來大悲回向之利益」。

故若因、若果,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回向成就。

因淨故,果亦淨也。應知。

二言「還相回向」者,則是「利他教化地」益也,則是出於「必至補處之願」,亦名「一生補處之願」,亦可名「還相回向之願」也。顯《註論》,故不出願文,可披《論註》。

爾者,大聖真言。

誠知:

證大涅槃,「藉願力回向」;

還相利益,顯「利他」正意。

是以:

論主宣佈「廣大無礙一心」,普遍開化雜染、堪忍群萌;

宗師顯示「大悲往還回向」,殷勤弘宣「他利利他」深義。

仰可奉持,特可頂戴矣!

 

第五卷  顯淨土「真佛土」

光明無量之願  壽命無量之願

謹按「真佛土」者:

「佛」者,則是「不可思議光如來」;

「土」者,亦是「無量光明土」也。

然則「酬報大悲誓願」故,曰「真報佛土」。

既而有願,即「光明、壽命之願」是也。

爾者,如來真說,宗師釋義,明知:顯安養淨剎真報土。

惑染眾生,於此不能見性,煩惱所覆故。

《經》(大般涅槃經)言:「我說十住菩薩,少分見佛性。」

故知:

「到安樂佛國,即必顯佛性,由本願力回向故。」

亦《經》(大般涅槃經)言:「眾生未來具足莊嚴清淨之身,而得見佛性。」

夫按「報」者,由「如來願海,酬報果成土」,故曰「報」也。

然就「願海」,有真、有假;

是以復就「佛土」,有真、有假。

由「選擇本願之正因」,成就「真佛土」。

言「真佛」者,《大經》言:「無邊光佛、無礙光佛。」

又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論》曰:「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

言「真土」者,《大經》言:「無量光明土。」或言:「諸智土」。

《論》曰:「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也。

言「往生」者,《大經》言:「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論》曰:「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又云:「同一念佛,無別道故。」

又云:「難思議往生」是也。

「假之佛土」者,在下應知。

既以真、假,皆是「酬報大悲願海」,故知報佛土也。

良假佛土,「業因」千差,「土」復應千差,是名「方便化身」、「化土」。

由不知真假,迷失如來廣大恩德

因茲,「今顯真佛、真土,斯乃真宗之正意」也。

經家、論家之正說,淨土宗師之解義。仰可敬信,特可奉持也。可知。

 

第六卷  顯淨土方便「化身土」

「至心發願之願」,邪定聚之機,雙樹林下往生,《無量壽佛觀經》之意。(第19願

19願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至心回向之願」,不定聚之機,難思往生,《阿彌陀經》之意。(第20願)

20願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謹顯「化身土」者:

「佛」者:如《無量壽佛觀經》說,真身觀佛是也。

「土」者:《觀經》淨土是也。

復如《菩薩處胎經》等說,即「懈慢界」是也。

亦如《大無量壽經》說,即「疑城胎宮」是也。

然濁世群萌、穢惡含識,乃出九十五種之邪道,雖入半滿權實之法門。

「真」者,甚以難,「實」者,甚以希;

「偽」者,甚以多,「虛」者,甚以滋。

是以釋迦牟尼佛,顯說福德藏,誘引群生海;阿彌陀如來,本發誓願,普化諸有海。

既而有悲願,名「修諸功德之願」,復名「臨終現前之願」,復名「現前導生之願」,復名「來迎引接之願」,亦可名「至心發願之願」也。(*第19願)

此願成就文者,即三輩文是也。

《觀經》定散九品之文是也。(第19願

爾者,夫按楞嚴和尚(源信)解義,念佛證據門中,第十八願者,顯開「別願中之別願」,

《觀經》定散諸機者,勸勵「極重惡人,唯稱彌陀」也。

濁世道俗,善自思量己能也,應知。

問:《大本》三心與《觀經》三心,一異云何?

答:依釋家之意,按《無量壽佛觀經》者,有顯彰隱密義。

言「顯」者:即顯定、散諸善,開三輩、三心。

然二善、三福,非報土真因,諸機三心,自利各別,而非「利他一心」。

如來異方便,忻慕淨土善根,是此經之意,即是「顯」義也。

言「彰」者:彰如來弘願,演暢利他通入一心。

緣達多、闍世惡逆,彰釋迦微笑素懷;

因韋提別選正意,開闡彌陀大悲本願。

斯乃此經隱彰義也。

是以《經》(觀經)言,「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言「清淨業處」者,則是「本願成就報土」也。

言「教我思惟」者,即「方便」也。

言「教我正受」者,即「金剛真心」也。

言「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應觀知本願成就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

言「廣說眾誓」,則十三觀是也。

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劣」,則是彰為惡人往生機也。

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則是定、散諸善,顯為方便之教也。

言「以佛力故,見彼國土」,斯乃顯他力之意也。

言「若佛滅後,諸眾生等」,即是未來眾生顯為往生正機也。

言「若有合者,名為粗想」,是顯定觀難成也。

言「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即是顯定觀成就之益,以獲念佛三昧為觀益,即以觀門為方便之教也。

言「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又言「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依此等文,即三輩有三種三心,復有二種往生。

良知:此乃此經有顯彰隱密之義。

二經三心,將談一異,應善思量也。

《大經》、《觀經》依顯義異,依彰義一也,可知。

然今據《大本》,超發真實、方便之願,亦《觀經》顯彰方便、真實之教,《小本》唯開「真門」,無方便之善。

是以三經真實,「選擇本願」為宗也;

復三經方便,即是修諸善根為要也。

依此按方便之願,有假、有真,亦有行、有信。

「願」者:即是「臨終現前之願」也;

「行」者:即是修諸功德之善也;

「信」者:即是至心、發願、欲生之心也。

依此願之行信,顯開淨土之「要門」方便權假,從此要門,出「正、助、雜」三行。

就此正助中,有專修,有雜修。

就機有二種:

一者,定機,二者,散機也。

又有二種三心,亦有二種往生。

「二種三心」者:

一者,定三心、二者,散三心。

定散心者,即自利各別心也。

「二種往生」者:

一者,即往生,二者,便往生。

「便往生」者,即是胎生邊地、雙樹林下往生也。

「即往生」者,即是報土化生也。

亦此《經》有真實,斯乃「開金剛真心,欲顯攝取不捨」。

然者,濁世能化釋迦善逝,宣說「至心信樂之願心」,「報土真因,信樂為正」故也。

是以:

《大經》言「信樂」,如來誓願,疑蓋無雜,故言「信」也。

《觀經》說「深心」,對諸機淺信,故言深也。

《小本》言「一心」,二行無雜,故言「一」也。

復就一心,有深、有淺:

「深」者,利他真實之心是也;

「淺」者,定散自利之心是也。

依宗師意(玄義分)云:「依『心』起於勝行,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

然常沒凡愚,定心難修,息慮凝心故;

散心難行,廢惡修善故。

是以,「立相住心」,尚難成,故言:

「縱盡千年壽,法眼未曾開。」

何況「無相、離念」,誠難獲,故言: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捨也。」

言「門餘」者:

「門」者,即八萬四千假門也;

「餘」者,則本願一乘海也。

凡就一代教,於此界中,入聖得果,名聖道門,云難行道。

就此門中,有大小、漸頓、一乘、二乘、三乘、權實、顯密、豎出、豎超,則是自力、利他教化地、方便權門之道路也。

於安養淨剎,入聖證果,名「淨土門」,云「易行道」。

就此門中,有橫出,橫超、假真、漸頓、助正、雜行、雜修、專修也。

「正」者:五種正行也;

「助」者:除名號已外,四種是也;

「雜行」者:除正助已外,悉名雜行。

此乃橫出、漸教、定散、三福、三輩、九品、自力假門也。

「橫超」者:「憶念本願,離自力之心」

專修者:唯稱念佛名,離自力之心,是名「橫超他力」也。

斯即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乘中之一乘,斯乃「真宗」也,已顯真實行之中畢。

夫「雜行、雜修」,其言一,而其意惟異。

於「雜」之言,攝入萬行,對五正行,有五種雜行。

「雜」,言人天、菩薩等解行雜,故曰「雜」。自本非往生因種,回心回向之善,故曰「淨土之雜行」也。

復就「雜行」,有專行、有專心,復有雜行、有雜心。

「專行」者:專修一善,故曰專行;

「專心」者:專回向,故曰專心;

「雜行、雜心」者:諸善兼行,故曰「雜行」;定散心雜,故曰「雜心」也。

亦就「正、助」,有專修,有雜修。

就此「雜修」,有專心,有雜心。

就「專修」有二種:

一者,唯稱佛名,二者,有五專。

就此「行業」:有專心,有雜心。

五專者:一,專禮;二,專讀;三,專觀;四,專稱;五,專讚歎,是名「五專修」。

「專修」,其言「一」,而其意惟異;

即是「定專修」,復「散專修」也。

「專心」者:專五正行,而無二心,故曰專心,即是「定專心」。

復是「散專心」也。

「雜修」者:助、正兼行,故曰雜修。

「雜心」者:定、散心雜,故曰雜心也。應知。

凡於淨土一切諸行,綽和尚云「萬行」,導和尚稱「雜行」,感禪師云「諸行」,信和尚依感師,空聖人依導和尚也。

據經家披師釋,雜行之中:雜行雜心、雜行專心、專行雜心。

亦正行之中:專修專心、專修雜心、雜修雜心。

此皆「邊地」、「胎宮」、「懈慢界」業因故,雖生極樂,不見三寶,佛心光明,不照攝餘雜業行者也。

假令之誓願,良有由哉!

假門之教,忻慕之釋,是彌明也。

二經之三心,依顯之義異也,依彰之義一也。三心一異之義,答竟。

又問:《大本》、《觀經》三心與小本一心,一異云何?

答:今就方便「真門」誓願,有行、有信,亦有真實、有方便,

「願」者:即「植諸德本之願」是也。

「行」者:此有二種:

一者,善本;二者,德本也。

「信」者:即至心、回向、欲生之心是也(二十願也)。

就「機」有定、有散,「往生」者,此「難思往生」是也;

「佛」者,即「化身」;

「土」者,即「疑城、胎宮」是也。

准知《觀經》,此經亦應有「顯.彰.隱.密」之義。

言「顯」者:經家嫌貶一切諸行少善,開示善本、德本「真門」,勵自利一心,勸「難思往生」。

是以《經》(襄陽石碑經)說:「多善根、多功德、多福德因緣。」

《釋》云:「九品俱回得不退」。

或云:「無過念佛往西方,三念、五念佛來迎。」

此是此經示顯義也,此乃「真門」中之方便也。

言「彰」者:彰「真實難信之法」,斯乃光闡「不可思議願海」,欲令歸「無礙大信心海」。

良勸既恆沙勸,信亦恆沙信,故言甚難也。

《釋》云:「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斯是開隱彰義也。

《經》言「執持」,亦言「一心」。

「執」,言彰心堅牢,而不移轉也;

「持」,言名不散、不失也;

「一」之言者,名「無二」之言也;

「心」之言者,名「真實」也。

斯經大乘修多羅中之「無問自說經」也。

爾者,如來所以興出於世,恆沙諸佛證護正意,唯在斯也。

是以,四依弘經大士,三朝淨土宗師,開真宗念佛,導濁世邪偽。

三經大綱,雖有顯.彰.隱.密之義,彰「信心」為能入,故《經》始稱「如是」。

「如是」之義,則「善信相」也。

今按三經,皆以「金剛真心」為最要;

「真心」即是「大信心」。

大信心稀有、最勝、真妙、清淨。

何以故?

大信心海甚以叵入,從佛力發起故」;

「真實樂邦甚以易往,藉願力即生故」。

今將談一心一異義,當此意也。

三經一心之義,答竟。

夫濁世道俗,應速入圓修至德「真門」,願「難思往生」。

就「真門之方便」:有善本,有德本;

復有定專心,復有散專心,復有定、散雜心。

「雜心」者:大小、凡聖、一切善惡,各以助、正間雜心,稱念名號,良教者頓,而根者漸機;

行者專,而心者間雜,故曰雜心也。

「定、散之專心」者:以「信罪福心」,願求本願力,是名「自力之專心」也。

「善本」者:「如來嘉名」

此嘉名者,萬善圓備,一切善法之本,故曰善本也。

「德本」者:「如來德號」

此德號者,一聲稱念,至德成滿,眾禍皆轉。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曰德本也。

然則,釋迦牟尼佛,開演功德藏,勸化十方濁世。

阿彌陀如來,本發果遂之願,悲引諸有群生海。

既而有悲願,名「植諸德本之願」;復名「繫念定生之願」;復名「不果遂者之願」;亦可名「至心回向之願」也。(二十願

真知:「專修而雜心者,不獲大慶喜心」。

故宗師(往生禮讚)云:無念報彼佛恩,雖作業行,心生輕慢,常與名利相應故;

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悲哉!垢障凡愚,自從無際已來,助、正間雜,定、散心雜故,出離無其期。

自度流轉輪回,超過微塵劫,叵歸佛願力,叵入大信海,良可傷嗟!

深可悲歎!

凡大小聖人、一切善人,以本願嘉號為己善根故,不能生信,不了佛智,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無入報土也。

是以愚禿釋親鸞,仰論主解義,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

回入善本、德本真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真門,轉入選擇願海,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

果遂之誓,良有由哉!

爰久入願海,深知佛恩,為報謝至德,摭真宗簡要,恆常稱念不可思議德海,彌喜愛斯,特頂戴斯也。

信知:

聖道諸教為在世正法,而全非像末法滅之時機,已失時乖機也。

淨土真宗者,在世正法、像、末、法滅,濁惡群萌,齊悲引也。

是以,

據經家披師釋,辨說人差別者,凡諸經起說不過五種:

一者佛說,二者聖弟子說,三者天仙說,四者鬼神說,五者變化說。

爾者,

四種所說不足信用,斯三經者則大聖自說也。

爾者,末代道俗,善可知四依修法也。

然據正真教意,披古德傳說,顯開聖道、淨土真假;

教誡邪偽、異執外教;

勘決如來涅槃之時代;

開示正、像、末法旨際。

是以:

爾者,穢惡濁世群生,不知末代旨際,毀僧尼威儀;

今時道俗,思量己分。

按三時教者,勘如來般涅槃時代,當周第五主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公元前949年),從其壬申至我元仁元年甲申(1224年,52歲),二千一百八十三歲也。

又依《賢劫經》、《仁王經》、《涅槃》等說,已以入末法六百八十三歲也。

夫據諸修多羅,勘決真偽,教誡外教邪偽異執者。

  

【後序】

竊以:聖道諸教,行證久廢;

淨土真宗,證道今盛。

然,諸寺釋門昏教兮,不知真假門戶;

洛都儒林迷行兮,無辨邪正道路。

斯以「興福寺」學徒,奏達太上天皇(諱尊成),今上(諱為仁)聖歷,承元丁卯歲(1207,35歲,元承法難)仲春,上旬之候。

主上、臣下,背法違義,成忿結怨。

因茲,真宗興隆大祖「源空法師」(1133-1212),並門徒數輩,不考罪科,猥坐死罪;

或改「僧儀」,賜姓名,處「遠流」(1207-1211,流放罪共四年),予其一也。

爾者,已非僧非俗,是故以「禿」字為姓。

空師並弟子等,坐諸方邊州,經五年居諸。皇帝(諱守成)聖代,建歷辛未歲(承元五年,1211年,39歲)子月(農曆11月)中旬第七日,蒙赦免入洛。

已後,空(法然上人)居洛陽東山西麓,鳥部野北邊大谷;

同二年壬申(1212年)寅月(農曆正月)下旬第五日,午時入滅;

奇瑞不可稱計,見別傳。

然愚禿親鸞,建仁辛酉曆(1201年,29歲),棄雜行兮,歸本願;

元久乙丑歲(1205年,33歲),蒙恩恕兮書《選擇》。

同年初夏中旬第四日,《選擇本願念佛集》內題字,並「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與「釋綽空」字,以空真筆令書之。同日,空之真影申預奉圖書。

同二年閏七月下旬第九日,真影銘以真筆令書:「南無阿彌陀佛」,與「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之真文。

又依夢告,改綽空字。

同日,以御筆令書名之字畢。

本師聖人,今年七旬三禦歲(1205年,73歲;親鸞聖人33歲)也。

《選擇本願念佛集》者,依禪定博陸(月輪殿兼實法名圓照)之教命所令撰集也。

真宗簡要,念佛奧義,攝在於斯,見者易諭。誠是稀有最勝之華文,無上甚深之寶典也。涉年涉日,蒙其教誨之人雖千萬;云親云疏,獲此見寫之徒甚以難。

爾既書寫製作,圖書真影,是專念正業之德也,是決定往生之證也。

仍抑悲喜之淚,注由來之緣。

慶哉!「樹心『弘誓佛地』,流念『難思法海』」。

深知如來矜哀,良仰師教恩厚,慶喜彌至,至孝彌重。

因茲,鈔「真宗」詮,摭「淨土」要,唯念「佛恩」深,不恥人倫嘲。

若見聞斯書者,「信順」為因,「疑謗」為緣,「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矣!

■《安樂集》(道綽)云:「採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爾者,末代道俗,可仰信敬也,可知。

■如《華嚴經》偈云:若有見菩薩,修行種種行,起善不善心,菩薩皆攝取。

18願願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真宗交流園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