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二光佛(第六講) 釋覺藏講解 

各位蓮友大家好:
再接著說第九,就是不斷光佛。

不斷光佛是指阿彌陀佛的念力是不間斷的在照耀我們,要救度我們。

這個念力是不斷的,所以被阿彌陀佛救度了,以不斷光佛的念力,讓我們常常想要報答阿彌陀佛的恩德,阿彌陀佛的恩實在太大了,佛的恩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父母的恩德也是一樣。

父母的養育之恩很大,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的法身慧命,要救度我們靈魂的生命,恩德更是大。

以親鸞聖人也說了這四句話:
稱念彌陀之名號 真實獲得信樂者
憶念之心常不斷 恒常思欲報佛恩
稱念彌陀之尊號指的是獲得信樂的人,被阿彌陀佛救度得到了真實的信心,領受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

而稱念佛名,如果沒有領受到信心,也不是真正的念佛。

所以親鸞聖人說稱念彌陀之名號,接著說真實獲得信樂者不是沒有獲得信心的稱念佛,是被阿彌陀佛救度的稱念佛。
「憶念之心常不斷」,憶就是想佛,念就是念佛,想念阿彌陀佛的心是不會間斷的,為什麼不會間斷呢?

就是因為不斷光佛的念力讓我們不間斷,所以常常會去念佛,但也不可能念整天,沒有念佛的時候也會想佛。

即使沒有念佛、想佛,也不會離開阿彌陀佛,因為被救了,阿彌陀佛的佛心和我們的心已經成為一體了,所以說憶佛念佛的心不間斷,被阿彌陀佛救度到,想什麼?

就是「恒常思欲報佛恩」,恒常就是不斷,恒就是連續,常就是不斷,恒有時候還有間歇的,恒這個字,比如說我們寫日記,說恒遠,但也不可能每天寫。

這個恒是連續的,但是中間還有空點,但是這個常就是不斷地。

所以說恒常都是不斷的意思,不斷地想要去報佛恩。
阿彌陀佛的恩德是如此的廣大、深遠。

所以被阿彌陀佛救度到就會常常想到,這麼廣大的佛恩,我要如何報答呢?

這樣子的心念會常常升起,所以不斷地想要把佛法告訴別人,即使一個人也好。

即使一個人想聽,我們也要去告訴對方,讓他聽聞到真實的佛法而被阿彌陀佛救度。

所以被救之後就會持續不斷,親鸞聖人29歲被救之後到90歲,61年間就是不斷地想要報佛恩,因此不斷弘揚佛法,也留下很多的文章著作。

親鸞聖人就是要把阿彌陀佛的本願(真正的心意),傳達給世間的人知道。

人都不知道佛的本願,不知道阿彌陀佛願力的殊勝、尊貴、不可思議,所以親鸞聖人想要讓更多的人知道,60歲以後就不斷地寫書,寫下《和讚》、《教行信證》、《末燈鈔》、《唯信鈔》很多的文章。

當然《教行信證》是從52歲就開始寫,一直到90歲,不斷地修改再修改,要把它改成我們能看懂的話。

雖然今天我們看《教行信證》還是覺得很深,但是親鸞聖人在800年前,就想怎麼樣讓大家看得懂,到90歲一直留在床邊的就是《教行信證》,親鸞聖人要讓大家能夠知道真實的本願,親鸞聖人的辛苦很少人知道。如果知道了,我們也會很感動,也會流下感恩的眼淚。
阿彌陀佛本願透過親鸞聖人的教導,不斷地告訴我們也是報佛恩。

親鸞聖人說:「即使被人家輕視,即使被人家說:親鸞聖人怎麼那麼笨,同樣的話說再說。

親鸞聖人說:「我也不介意,無所謂沒關系,想說的人讓他去說,只要能把阿彌陀佛的心意傳達給世間的人,傳達給大家知道這個才是最重要。」

在教行信証中說:「誠念佛恩深重,不恥人倫哢言。」誠念是真正想到,真正想到佛恩是那麼樣的深重,我親鸞不恥,不恥就是也不覺得有什麼對不起,即使被人倫哢言。

哢言就是被別人說一些輕視的話,看不起的話,寫這個是什麼東西?寫這個是什麼文章?

親鸞聖人說,我也不會覺得可恥很對不起。親鸞聖人就是因為想到佛的恩是這麼廣大,所以被阿彌陀佛救度到,會恒常思欲報佛恩
沒有阿彌陀佛的念力我們是沒辦法生起這個心,沒有被佛救度的人,也不會想說如此的重要,所以要努力求法聽聞,一直到生起報恩、感恩的心,能知道報恩是幸福的人。我們人之所以痛苦不幸,就是因為不知恩、背恩、逆恩。

違逆這個恩,人不會幸福,人常常想:「我能夠得到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其實世間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能夠感恩是最好,能夠感恩是最幸福。

被阿彌陀佛救度,無明黑暗的心打破了,和阿彌陀佛成為一體了,我們就真正知道阿彌陀佛的佛恩,這是最美好的人生,生活中處處有佛法的存在,生活跟佛法打成一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真宗交流園地 的頭像
    真宗交流園地

    在彌陀懷裡打滾的孩子

    真宗交流園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