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決定鈔》
作者不詳,約1270-1338年間的作品,蓮如上人極為讚譽本書。
關於本書的作者,眾說紛紜。
1:淨土真宗之行者,當先領解本願之生起也。
弘誓雖有四十八,以第十八願為本意,餘之四十七者,為令信此願也。
2:此願,往生禮讚(善導大師)云: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3:此文之意者:「若我成就十方眾生之願行,令得往生者,我亦成佛。若不得往生者,我不取正覺。」
故佛之成正覺者,當依我等之往生與不往生而定也。
4:然則,在十方眾生未得往生之前,成正覺者,於理不合也。
然,佛已代眾生圓滿願行,成就我等之往生。
5:圓滿十方眾生之願行,成就往生之時,成就機法一體之 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
故佛之正覺之外,無凡夫之往生。
6:十方眾生之往生成就之時,佛亦成正覺故,佛之正覺與我等之往生同時成就也。
7:從佛之方雖已成就機之往生,而眾生知此理不同故,有已往生之人,亦有今往生之人,亦有當往生之人。
在機雖三世不同,然於彌陀代眾生成就之正覺一念之外,不須更從機加添毫釐之事也。
8:譬如:日出剎那,十方之闇皆霽晴。月出之時,法界之水同影現。月出而影宿於水,日出而闇不得不晴。
故當思日之出未出,不可疑闇之晴未晴。
當分別佛之正覺成未成,不可疑凡夫之往生得未得。
誓眾生若不往生者不成佛之法藏比丘,成佛於今十劫,已從佛體成就之往生,我等陋拙,迄今不知,而徒受流輪也。
9:故般舟讚(善導大師)云:「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慚愧二字,釋為慚於天,愧於人,亦釋為慚於自,愧於他。
10:何事故云:大須慚愧者。
彌陀兆載永劫之間,代無善之凡夫勉勵願行。
釋尊自五百塵點劫之昔,八千返出現於世,欲令我等知此不可思議之誓願,而至今不聞,故云大須慚愧也。
11:若依機所修之大小乘行者,法雖妙而機所不及故,亦得言力不足。
今之他力願行者,行則勵於佛體,功則讓於無善之我等,及謗法闡提之機,與法滅百歲之機,無不成就往生之功德也。慇懃告知此理而不信不知,故云大須慚愧也。
12:三千大千世界,無芥子許之地,不是釋尊捨身命處。
此皆欲令不信他力之我等發起信心,而代修難行苦行,結緣累劫也。然不知此廣大悲願,故云大須慚愧也。
13:欲顯此意,故釋云:「以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言無上信心者,即是他力之三信也。
次言:「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者,諸經隨機之得益也。
凡夫若無所辨別,則難得他力之信心。
然,聞自力難成時,則能信他力之易行;聞聖道難行時,亦能信淨土之易行也。
14:蓋,從佛方已成就毫無困難之往生,我等被煩惱所狂失,久沉流轉,而不信受不思議之佛智。
故三世眾生歸命之念,亦歸正覺之一念。
十方有情稱念之心,亦歸正覺之一念。
更無一稱一念止於機也。
15:名體不二之弘願之行故,名號即是正覺之全體。
正覺之體故,即是十方眾生往生之體。
往生之體故,我等之願行無不具足。
16:故玄義分云:「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17:於下品下生失念之稱念,具足願行者,當知非機之願行,正是法藏菩薩五劫兆載之願行,成就凡夫之願行故也。
18:領解阿彌陀佛代凡夫成就願行之義,亦云三心,亦說三信,亦言信心也。
阿彌陀佛以凡夫之願行成做名號故,現於口業而言 南無阿彌陀佛。
故領解亦不止於機,領解則歸佛願之體。
名號亦不止於機,稱則頓歸弘願。
故淨土法門者,不出詳細領解第十八願之外也。
19:釋(善導大師觀經疏)云:「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釋云:「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三經唯顯此願也」。
20:言領解第十八願者,即是領解名號。
領解名號者,即是領解阿彌陀佛代眾生成就願行,而先於機成就往生之刻,以十方眾生之往生為正覺之體也。
21:故念佛行者,若聞名號,當作是念:「噫!我往生早已成就。
誓若不成就十方眾生之往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菩薩,成正覺之果名故。」
又禮拜阿彌陀佛之尊像,當作是念:「噫!我往生早已成就。
誓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薩埵,成正覺之尊形故。」
又聞極樂之名,當作是念:「噫!我往生之處早已成就。
誓眾生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比丘,成正覺而成就之極樂故。」
言機者,於佛法世法無此二種善根,唯知作惡之機。
從佛體成就恆河沙數之功德故,為使如我等愚癡惡見之眾生得樂之極故,言極樂也。
22:雖然信本願稱念名號,以為他方外佛之功德,於名號不下功夫,則不遂往生等者,真實可悲之事也。
23:若發起「佛已成就我等往生之相,言 南無阿彌陀佛」之信心者,佛體即是我等往生之行故,一聲之處,往生決定也。
當領解,聞阿彌陀佛之名號,頓知是我之往生,我之往生即是佛之正覺也。
阿彌陀佛已成正覺,或未成正覺,雖猶可疑,不可疑我之往生已成就或未成就。
若有一眾生不得往生者,佛則決定不成正覺故。
24:知此處,即謂領解第十八願也。
25:真實欲往生淨土者,眾生自身本應發願勵行。
然今之願行,勵於菩薩之處,感果,成在我等之身,是超異世間、出世間因果之理,故和尚﹝善導大師﹞讚此云:「別異之弘願」也。
26:代眾生成就之願行,常沒之眾生為先,而及於善人。
若一眾生有所不及者,大悲之願則不得滿足。
每一眾生之機成就願行之時,佛始成正覺,凡夫藉得往生也。
27:誓如此不可思議之名號,言「若有不聞者,不取正覺」。
我等已聞阿彌陀佛之名號,可知我等之往生已然成就。
言「聞」者,非貿然而聞,聞本願他力之不思議而無疑,謂之「聞」也。
得聞名號,亦從本願成就而聞,一向他力也。
緃然成就凡夫之往生,若不聞其願成就之名號者,安知其願已成就耶!
28:故聞名號,拜佛像,不聞做為我成就往生之名號,不想做誓不能度盡我等,則不成佛之法藏誓願不虛,而成正覺之尊像者,則聞如不聞,見如不見矣。
29:平等覺經云:「聞說淨土法門,歡喜踴躍,身毛欲豎」者,非漫然之歡喜。
「我雖欲勵出離之行,然無道心,亦無智慧,缺於知目行足之人,唯沉三惡火坑之身,然今願行皆從佛體成就,而成就機法一體之正覺。」作此想故,歡喜之餘欲踴躍也。
大經所云:「爾時聞一念」與「聞名歡喜讚」者,即同此意也。
非遣去他所,見聞頓知是我往生已成就之名號,是我往生已成之尊形,謂聞名號見佛像。
領解此理,謂信知本願也。
30:於念佛三昧,信心決定之人,應思:「自身亦是,南無阿彌陀佛,自心亦是,南無阿彌陀佛。」
31:人身以四大和合而成,於小乘言,極微所成。
碎身至於極微見之,報佛之功德無所不染,然則,機法一體之身,亦是 南無阿彌陀佛。
32:於心者,煩惱隨煩惱具足,剎那剎那生滅。
扯破此心剎那觀之,彌陀之願行無所不遍故,機法一體,而心亦是 南無阿彌陀佛。
33:彌陀之大悲心中,充滿彼常沒之眾生故,亦是機法一體 南無阿彌陀佛。
我等迷倒之心內,遍滿法界身佛之功德故,亦是機法一體 南無阿彌陀佛。
34:淨土之依正二報亦然。
依報者,寶樹之一葉,亦無不為極惡之我等故,亦是機法一體 南無阿彌陀佛。
正報者,自眉間白毫相,至於千輻輪之足底,皆是圓滿常沒眾生願行之尊相故,亦是機法一體 南無阿彌陀佛。
35:我等色心二法及三業四威儀,報佛之功德無所不至故,南無之機與阿彌陀佛片刻亦不離,念念皆是南無阿彌陀佛。
然則,出息入息,無時離佛之功德故,皆是南無阿彌陀佛之體也。
36:縳日羅冒地尊者,常作水觀故,被心力所引,而身亦變成池水。
當知,若染其法,色心二法亦還成其法也。
37:領解念佛三昧,心身亦還成 南無阿彌陀佛。
其領解現於口業之時,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是至真至美之弘願念佛也。
38:言念佛者,不限於口稱 南無阿隬陀佛。
阿隬陀佛之功德,自十劫正覺之剎那,即已成入於南無歸命之機,如此發起信心,謂之念佛也。
領解此意,現於口業,言 南無阿彌陀佛也。
39:此佛之心者,以大慈悲為本故,以度愚鈍眾生為先故,稱念名體不二之正覺故,佛體亦赴於名,名具體德故,雖淺識平信之人,稱念亦得往生也。
然下根之凡夫故,漫然平信亦不可得,聞開其理之時,方始發起信心也。
40:雖念佛不得往生者,曇鸞亦釋云:「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41:言與名義相應者,思以阿彌陀佛之功德力,我等方得往生而稱念也。
領解之信心現於語言,故以善解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言三心也。
故思佛之功德,必至成入我身,而口稱 南無阿彌陀佛,即是三心具足之念佛也。
42:自力念佛之人者,將佛去除置於西方,以我自身為白白之凡夫,有時亦想佛之他力而稱名號,故佛與眾生疏遠。
道心稍起之時往生亦覺近,念佛之心亦倦,道心亦冷之時,往生亦極不定矣。
於凡夫之心,發道心亦稀故,常為往生不定之身,待至臨終無決定心故,口雖時時稱名號,實難可靠之往生也。
43:似宮仕之時得見參主人,故但想如何方適合佛意而追從於佛,欲承蒙往生之恩;如此想法,機之安心與佛之大悲各別隔離,是常與佛生疏之身也。
如此分齊,往生是極不定也。
44:言念佛三昧者,報佛彌陀之大悲願行,本來入於在迷眾生之心想中,而不知;今信知,是從佛來成就機法一體之 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也。
願行皆從佛體來成就,故言拜之手、稱之口、信之心,皆是他力也。
45:故顯機法一體之念佛三昧,於第八觀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善導釋此云:「言法界者,是所化境,即眾生界也。」
46:不言定散之眾生,不論道心之眾生,以法界之眾生為所化。言法界者是所化境,釋為眾生界者是也。
言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者,彌陀身心之功德,滿入眾生身心之中,故說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以信此言,念佛眾生也。
47:又於真身觀釋云:「念佛眾生之三業,與彌陀如來之三業,不相捨離。」
48:佛之正覺因眾生之往生而成就,眾生之往生因佛之正覺而成就故,眾生之三業與佛之三業,全是一體也。
49:佛之正覺之外,無眾生之往生。
聞知,或願或行,皆從佛體來成就,而言念佛眾生。
以此信心,顯於口業,言南無阿彌陀佛。
50:故已成為念佛行者,則如何想欲離於佛,亦不能離開微塵之隔也。
51:從佛之方成就機法一體之 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故,雖是無知無識下下品之失念稱名,亦得往生者,非稱時始得往生,是稱現本來為極惡之機成就之往生也。
52:又,大經云:「三寶滅盡之眾生,三寶之名字尚且不明之機,稱一念亦得往生者,亦非稱時始得往生,是從佛體成就之願行所熏修,顯現於一聲稱佛之處,成就往生之一大事也。」
53:如此領解者,我等雖今日今時得遂往生,非是我心之賢明,能稱念佛,能信他力之心功,是勇猛精進修行之佛之功德,於十劫正覺之剎那,已成就於我等之處而顯現引入也。
54:覺體之功德,雖同時成就於十方眾生之身上,而有昨日顯現之人,亦有今日顯現之人,已今當三世之往生雖然不同,弘願正因之顯現引入故,佛之願行之外,不要在機上別加一個信心與一個行也。
55:言念佛者念此理,言行者歡喜此而恭敬稱禮念。
故佛之正覺與眾生之行,一體不離也。
言親者尚疏,言近者尚遠。
當知於一體之中,論能念所念也。
56:往生論云:「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以得他力之大信心人,言淨華眾也。此同於正覺華化生也。
57:言正覺華者,以眾生之往生為賭物,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菩薩,成就十方眾生之願行之時,成就機法一體之正覺之慈悲心,所顯現之心蓮華,言正覺華也。
58:以此於第七觀說為除苦惱法。於下下品說為來迎五逆眾生之蓮華也。
59:以佛心譬喻為蓮華者,因不被凡夫之煩惱汙泥所染之覺體故也。
60:言云何,從佛心之蓮華所生者。
61:曇鸞釋云:「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四海皆兄弟也。」
62:於善惡之機,九品之位雖殊異,皆憑他力之願行,同歸正覺之體不異故,言同一念佛無別道故也。
63:又先往生之人,亦歸他力之願行而往生。
後往生之人,亦歸正覺之一念而往生。
到心蓮華之中故,言四海皆兄弟也。
64:「見佛身者亦見佛心,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也。」
佛心湣念我等,徹入骨髓而染著。譬如,火起附著於炭,欲離而不可離。攝取之心光,照我等從身透髓。
心者,至於三毒之心,亦無不染佛功德之處。
65:機法本來一體之處,言 南無阿彌陀佛也。已發起此信心者,譬如,在口業稱佛,時稱時歇,亦可謂常念佛之眾生也。
66:三緣之中,口常身常之釋者此意也。
信佛三業之功德故,眾生之三業與如來之佛智同一體,而佛長時修之功德,常顯現於眾生之身口意也。
67:又唐朝傅大士,是深悟大乘,亦通達外典之聖者。
其言云:「朝朝同佛起,夜夜抱佛眠。」
此雖指聖道通途法門之真如理佛而言佛。
若從修得來會意者,毫不相違也。
被攝取心光所照護之行者,亦復如是。
「朝朝持報佛之功德而起,夜夜與彌陀之佛智而臥。」
68:佛之功德,疏而遠於機者將如何。
真如法性之理雖近,於不悟之機者,力所不及。
69:不要我力,亦不要我悟,久持他力之願行在身,而被無由之執心繫縳,歸來流轉之故鄉者,真實可悲歎之事也。
70:釋尊亦如何憐湣,往來娑婆八千返之無功。
彌陀亦如何悲嘆,難化能化之無驗乎。
71:若雖只有一人,得信此不思議之願行者,誠為報佛恩也。
故,安樂集云:「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誠哉此言。
以改自力之迷執,而轉信他力之處,釋言:「努力翻迷還本家」。
又釋言:「歸去來,魔鄉不可停。」
72:又法事讚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73:此文之意者,極樂是無為無漏之界故,以有為有漏之雜善者恐難往生。
言唯歸無為無漏之念佛三昧,則方得往生無為無漏常住之報土也。
74:先言隨緣雜善者,是指自力之行也。
對佛法無真實之理解,亦無發起信心。
若我所親是律師,則言戒者於世為尊。
或為今生之祈願施作真言咒語者,結緣亦不虛,故以真言為尊之體態而被便宜所牽。
皆隨緣所修之善故,言隨緣雜善而被嫌棄也。
如此分齊者,譬始雖是念佛之行,自力之念佛者,等於隨緣雜善矣。
75:於尋常,人之所謂念佛者,但以心觀念淨土依正二報,口稱名號之時,方有念佛。
不稱不念之時,以謂無念佛。
如此分齊之念佛者,實難言無為常住之念佛,稱時即出,不稱即失者,真是轉變無常之念佛也。
76:無為者,無所作為也。
於小乘言三無為。其中言虛空無為者,譬喻虛空無失亦無始出,是天然之理也。
於大乘以真如法性等常住不變之理言無為也。
77:於序題門釋云:「法身常住比若虛空」亦是顯彼國常住之益也。
故以極樂言,無為常住之國者,不依凡夫之作為或失或出。
78:念佛三昧,亦復如是。非依眾生之稱念而出來,忘失即失去之法。當要詳細領解此理也。
79:凡言念佛者,憶念佛也。
憶念佛以大願業力所成就之功德,斬斷眾生之生死繫縳,令生不退之真實報土之理,而歸命之心乘本願者,眾生之三業皆靠上於佛體,登於佛果之正覺。
故今所言之念佛三昧者,我等雖稱禮念,並非自己之行,應當領解是「唯行阿彌陀佛之行」。
80:言本願者,五劫思惟之本願。
言業力者,兆載永劫之行業,乃至十劫正覺之後,佛果之萬德也。
此願行之功德者,偏為未來惡世無智之我等代替勤行,欲斷盡十方眾生每一身上之生死繫縳,引入不退之報土。此願行圓滿之時,成就機法一體之正覺也。
81:念此正覺之體,言念佛三昧;故更不可止於機之三業。
82:尋常由於機為者,當修斷生死繫縳之行,亦要作入報土之願行。
而今者,超修因感果之道理,是別異之弘願故,但體念佛以大願業力成就眾生往生之弘恩難得而歸命者,眾生之三業成為能乘,被載於上,彌陀之願力成為所乘,即成為我等可以往生報佛土之乘物也。
故歸命之心乘本願者,言三業皆靠上於佛體也。
83:佛之願行者,更非他事,一向是我等往生之願行之體故,佛果正覺之外,不論往生之行也。雖聞此理,尚以佛之正覺如公有物而置之,想如何發道心,亦淨其行,而期往生者,實為可悲之自力執心也。
佛之正覺即是成就眾生往生之體者,佛體即是往生之願行也。
此行,不是依眾生念不念之行,是故佛果之外,不論往生之行也。
84:以領解此正覺在心,言三心,亦言信心。
此機法一體之正覺者,名體不二故,在口稱言 南無阿彌陀佛。
85:故心信亦歸正覺之一念,口稱亦歸正覺之一念。
譬如雖稱千聲,亦不可出正覺之一念也。
又雖厭煩懈怠之時,不稱不念而過日夜,若他力之信心已乘於本願者,佛體即是長時修之行故,更為不絕不間斷之行體,故領解名號即是無為常住也。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者,即此意也。
86:又今所言之念佛三昧者,在我等雖行稱禮念,亦非行自己之行,是唯行阿彌陀佛之行。
歸命之心乘本願,而三業皆乘佛體之上者,身亦非離佛之身,心亦非離佛之心。
謂雖在口念,亦是稱機法一體之正覺弘恩之難得,雖禮亦是禮他力之慈恩滿在我身之歡喜而禮故。
我等雖稱禮念,非是積機之功行,唯是行阿彌陀佛為凡夫所成之行也。
87:佛體無為無漏,依正無為無漏。
然者,名體不二故,名號亦是無為無漏也。
88:故還成念佛三昧,言令要「專復專」也。
專之字二重,先捨雜行而取正行,此是一重之專。
後擱助業而歸正定業,又是一重之專也。
又始之專者是一行,後之專者是一心。
以一行一心,言專復專也。
89:此正定業之體者,非是機之三業分齊之念佛,不問時節久近,不簡行住坐臥,攝取不捨之佛體,即是凡夫往生之正定業故。
名體不二故,名號亦是正定業也。
以還成此機法一體之 南無阿彌陀佛,言念佛三昧。
90:是故不依機之念不念,從佛之無礙智,成就機法一體故,名號即無為無漏。故顯此意言「極樂無為」也。
91:言念佛三昧者,非以機之念為本,是以念佛之大悲,攝取眾生為本。
92:佛之功德本來在眾生之處,成就機法一體故,言發起歸命之心,亦非始歸;是成就於機法一體之功德,浮出於眾生之意業也。
雖稱南無阿彌陀佛,亦非因稱而近於佛體,是機法一體正覺之功德,顯現於眾生之口業也。
信則歸於佛體,稱則歸於佛體也。
93:一、自力他力,日輪之喻。
想以自力欲往生者,如在暗夜以我眼欲見物,更無所達。受取日輪之光在眼,照見所緣之境者,此乃日輪之力也。但雖有日照之因,生盲者不可見;雖有開眼之緣,在暗夜亦不可見。
如日與眼,因緣和合而見物也。
在歸命之一念,受取本願之功德,方可遂往生之一大事也。
歸命之心如眼,攝取光明如日。
南無者,即是歸命,此如眼也。
阿彌陀佛者,即是他力弘願之法體,此如日輪也。
由此受取本願之功德者,是宿善之機,作南無歸命,而稱阿彌陀佛六字之中,萬善萬行恆沙之功德,成就於只稱一聲也。
故不可於此外,別求功德善根也。
94:一、四種往生之事。
言四種往生者,一者,正念往生。
阿彌陀經云: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者是也。
95:二者,狂亂往生。
觀經下品云:十惡、破戒、五逆、臨終之初狂亂,手握虛空,身流白汗,雖見地獄猛火現,遇善知識,若一聲,若一念,若十聲,遂得往生。
96:三者,無記往生,此者,見於群疑論。
97:此人未成無記之時,蒙攝取光明所照,雖已發歸命之心,從受生死之身以來,為應受之業因緣,雖成無記,而往生者,蒙他力之佛智所引故往生無疑。
譬如,雖在睡眠,月光依然照之。
在無記心中,攝取光明亦不絕故,以光明之力,雖在無記心,亦得往生也。
98:不知因果之人,疑難謂,佛力何以對少少之無記,亦任其為之耶,又謂,既成無記之分齊,絕不能往生者。是不知聖教,迷於因果之理,疑惑佛智之不思議也。
99:四者,意念往生。
此者,見於法鼓經,雖不出於聲,以心念而往生也。
此四種之往生者,是黑谷聖人之料簡也。
100:世常不詳知此理,言臨終不念佛,又成無記,則不得往生,言稱名號則得往生,雖有此義,尚太粗略也。
101:如五百長者子,臨終雖稱佛名,不得往生。
臨終雖出聲,若不發歸命之信心者,可生人天,此見於守護國界經。
然則唯前四人,發歸命之信心者,皆應得往生也。
102:於天親菩薩往生論云:「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雖是深法,可以淺喻得領解也。
譬如,日為觀音,雖受觀音之光在眼,幼稚之時則不識,稍有知識之時,以謂是自力我眼之光。
信善知日輪之人告言,若真我眼之光,在暗夜能見物者,則真是我眼之力,因而速歸本來之日光者,如我眼之光,頓成觀音之光。
歸命之義,亦復如是。
不知之時之壽命,雖亦是阿彌陀佛之壽命,但稚愚之時,即不知;稍有知識,能以自力想我壽命之時,聞善知識之教,歸本來之阿彌陀佛之壽命,而歸命無量壽覺者,即信我之生命是無量壽。
如此歸命,方釋為得正念也。
103:既已得正念之人,譬如為枷鎖之累,歸命之後,雖成無記,猶可往生也。
既於群疑論言:無記心得往生者,蒙攝取心光之所照故。其無記心即止,而以慶喜心往生也。
又觀經之下三品者,未歸命之時,地獄相現,雖致狂亂,受善知識所勸,以歸命故得往生。
又平生歸命之人,在生之時,即蒙光攝取之益故,臨終心亦不顛倒而往生,此名正念往生也。
又言,歸命之信心發起之後,譬如不出聲而終,尚可往生者,見於法鼓經,此言意念往生也。
104:然者,總而言之,若他力不思議之信心決定者,往生不可疑也。
105:一、觀佛三昧經云:有長者,有一女,於最後之處分,分與閻浮檀金,包於穢物埋置泥中。
國王使群臣欲奪之,雖步行泥土,不覺而歸。
其後此女出而商者,比前更為富貴。
此譬喻也。言國王者,喻我身之心王。
言寶者,喻諸善。
言群臣者,喻六賊。
被六塵奪諸善,無方可發者,喻無緣出離。
取出金寶富貴自在者,喻言依念佛三昧信心決定者,須臾得往生安樂。
包於穢物置泥中者,喻言五濁之凡夫,穢惡之女人,以為正機也。
106:一、點火燃薪,一體不離。薪喻行者之心,火喻彌陀攝取不捨之光明。蒙心光照護故,離我心亦無佛心,離佛心亦無我心。此故名 南無阿彌陀佛。